我们怎么过春节,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吃什么饭,晚上看什么节目?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作者&来源:乔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2024-05-04
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甦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於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裏张贴色彩鲜豔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後,春节纔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起源於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周初年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被普遍认为是春节的雏形。西汉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1914年 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呈文 「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易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千百年来,我国的汉族和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祭灶、除尘、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

    祭灶节的习俗与传说

    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玉帝派到人间的监察官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奏报人间善恶情况,报请决定赏罚。当灶王爷返回天庭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设祭送行,称为「祭灶节」。

    有人称「祭灶节」为"过小年",其实许多民俗专家认为「小年」并非专指某个节日,而是泛指春节的开始,大年的前奏。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灶前贴一两只灶王爷升天时骑的「纸马」,用酒果、糕饼、麻糖、胡桃、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王爷嘴巴,不让他乱说。或将酒糟抹在灶门,以醉灶王爷。祭完之後,揭下灶王爷旧像,贴上灶王爷新像。

    河南等地的祭灶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时候,一对老夫妇为了养家餬口,忍痛让独生儿子到煤矿去挖煤。一天,老汉去煤矿探望儿子,路上遇到一个光脚片的人,闲谈中得知光脚片受阎王指使,来煤矿收回一百条矿工性命。老汉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并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到了煤矿,老汉佯装害病拖住儿子未下井矿。结果煤矿出了事故,一百名矿工被夺去了性命,老汉的儿子安然无恙。

    三年後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将儿子安然无恙的秘密告诉了老伴。谁知灶王爷听到後,於二十三晚上天时将秘密告诉了玉帝。玉帝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儿子的命。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麦芽糖,希望他到天宫後,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由於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祭祀灶王爷的日期各不相同。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祭祀灶王爷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祭祀灶王爷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祭祀灶王爷则在腊月二十五。

    如今,祭灶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祀灶王爷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松糕、酥饼、麻糖等,却被流传下来,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除尘迎新的传说

    每到腊月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间,家家户户都有除尘迎春的习俗,北方称之为「扫房」;南方称之为「掸尘」。民彦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邪神」。因「尘」与「陈」谐音,故「除尘」既指把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一扫而光,也指把旧岁中的不快一扫而光,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於除尘,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邪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一次,邪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後大怒,降旨迅速查明犯上作乱之事,凡是怒忿天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记在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并命王灵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记号的门户,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邪神见阴谋得逞,偷偷下界在每户人家屋檐下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斩尽杀绝。灶神发现了邪神的阴谋,急忙嘱咐各家各户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日起,到除夕接灶神前必须大扫尘,哪户不打扫乾净,灶神就不进宅。人们遵照灶神的嘱咐,清扫尘埃、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庭院四周打扫得乾乾净净。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家人团聚欢乐,美满幸福,没有找到标明劣迹的记号,便赶回天庭,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如实禀告玉帝。玉帝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骗,降旨捉拿邪神永拘天庭,不许下界作恶。

    从此,人们为除难消灾,每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间,都要扫尘除埃。时间久了,便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如今,腊月大扫除已成为人们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的良好习惯,也寄托了人们除旧立新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风尚。

    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俗称门对子、对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

    春联源於古代的桃符。传说东海度朔山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餵老虎。於是人们将桃木刻成神荼、郁櫑二神像挂在门旁以避邪,这就是桃符。後来桃符被简化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像,再简化为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用以驱鬼避邪求吉利。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桃符。

    春联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写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春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除夕夜挂春联的盛况。

    春联普及盛行於明朝。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曾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有一年春节,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看到一户人家没春联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由於皇帝身体力行,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演变为民间习俗流传下来。

    贴年画的由来

    春节期间,人们除了贴春联,还喜欢在客厅里、卧室中张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於「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为此,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後来李世民感到两位大将昼夜站岗太辛苦,就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後来,民间争相仿效,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演变,终於形成了独特风格,成为现代的年画了。

    贴福字的由来

    在民间,过年除贴春联、年画外,还会把一张张大小不等菱形的「福」字贴在大门、家俱上,以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福」字的风俗,传说最早源自姜太公封神。传说姜太公封神时,他老婆也去讨封。姜太公就封她为「穷神」。他老婆觉得反正是个神的称号,就心满意足了,便高高兴兴地问丈夫:「封我为穷神,让我住哪儿呢?」姜太公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之外,你哪里都可以住。」

    人们知道了"穷神"与「福」不可同室居住的信息後,每年过春节时就把「福」字贴在家里,用以驱赶"穷神"。

    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不少人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

    关於"福"字倒著贴,民间流传一则传说: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微服私游,看到一个马灯上画一只马猴抱著一双绣花鞋哭。朱元障认为这是讽刺马皇后的脚大,就在这家门上写一个「福」字作为记号。回宫後,吩咐锦衣卫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记号把人抓来。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锦衣卫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就把贴倒"福"字的那户人家抓来了。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於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仁德。

    民俗专家认为,在传统民俗中,只有3种情况才能倒著贴"福":一是上年遇到大灾大难的人家,为了扭转运气才会倒著贴。二是马桶、脚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倒著贴,意思是把不好的东西倒出去。三是仅仅为了讨个将错就错的"口彩"。

    「除夕」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个名叫「夕」的妖怪,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踏,还要吃了才心甘。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见「夕」残害百姓,就带著猎狗到处找「夕」,一直找到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闯进镇上,人们发现後马上敲起了脸盆,把「夕」吓得四处乱窜。七郎放出猎狗咬住「夕」,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後,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

    「过年」与「年夜饭」的传说

    在汉族地区,人们往往把春节俗称为「过年」,还把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年夜饭的特点就是男女老幼都要参加,烘托全家大团圆的气氛。外出的家人或子女如果未能在吃年夜饭前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关於「过年」和「年夜饭」的来历,流传著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栖息在深山密林中,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後来,人们发现「年」每到腊月三十晚才会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摸准了「年」肆虐的规律,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年关」,并且想出了过「年关」的办法: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晚饭。由於这顿晚饭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後,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躲过「年」关。

    由於「年关」过後就是春节,人们就把春节叫做「过年」,并把腊月三十晚饭叫做「年夜饭」。

    关门吃「年夜饭」的由来

    江南有些地方吃年夜饭的时候,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将桌子上的碗筷收拾乾净後才能打开大门,寓意闭门生财,开门大吉。据说关门吃年夜饭的习俗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流传下来的。

    传说每年春节前,玉皇大帝都要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间疾苦。铁拐李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著篮子跛著脚到各家乞讨,而後把乞讨来的东西送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目了然。玉皇大帝发现那家穷了,就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发现那家富了,就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想出了应对之策:吃年夜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谁也不准大声说话。饭後桌上收拾得空荡荡的,才打开大门。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了,连年饭都吃不起,於是在他家门口放了几个元宝就走了,这户人家就这样发了财。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著关著门吃年饭。铁拐李发现家家都关著门吃年饭,猜测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著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年夜饭,有剩馀」的来历

    除夕夜许多主妇做年夜饭时,往往要多做些,至少吃三天。表示前一年的饭能够吃到後一年,意为年年有馀,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民间一则有趣的故事,道出了这一习俗的来历。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幼年丧父,家里一贫如洗。有一年除夕夜,家里又揭不开锅,无奈之下只好偷偷摸摸到别人家找点吃的食物。谁知找来找去什麼也没找到,一气之下,端了人家的一口空锅就走,心想用这口锅换点米呀面的,过个爽快年。转念一想:不可,我偷走人家的锅,岂不是在大年初一遭人咒骂?於是又偷偷将锅送了回去。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後,联想到天下还有不少人过年没有米下锅,就下令各家各户做年夜饭要多做些,至少够吃三天。实为乞丐、小偷准备点过年的食物,也象徵大明王朝家家生活好,年年有馀粮。

    从此以後,「年夜饭,有剩馀」便成了春节的习俗,被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守岁」与「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期间,人们把钱放在红包里送给晚辈或长辈,叫送「压岁钱」。送给晚辈压岁钱的"岁",取"祟"的谐音,寓意辟邪驱"祟",保佑晚辈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而送给长辈压岁钱的"岁"是指年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守岁」,俗称「熬年」,就是在腊月三十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与「压岁钱」的由来,流传著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经常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著头疼发热,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著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管氏夫妇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传开後,大家也都学著在年夜饭後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祟」再也不敢来害小孩了。

    於是人们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守著孩子不睡觉,叫「守祟」;把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的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著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守岁」、「压岁钱」了。

    据考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於汉代,叫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相传「年」窜到人群聚居找东西吃时,恰逢一户人家的竹楼失火,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後,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以後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拜年」的由来与传说

    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法。大年初一,人们打扮得整整齐齐,开门相见作揖道喜,走亲访友,相互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等吉祥的话语,给春节添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拜年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也是来源於「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年」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後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後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共祝平安度过「年关」。

    在民间,还流传著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见老臣程咬金、尉迟恭等经常因互不服气而闹矛盾,总想帮助他们和解,却一直找不到好的办法。後来,李世民听从谋臣魏徵建议,在大年三十上朝时,带头向满朝文武大臣磕头做揖拜年,而後要求文武大臣在正月初一也要互相拜年,拜年时只说吉庆话和自己的缺点,不准说别人的不是,违者严惩不贷。

    大年初一天刚亮,满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相互拜年。尉迟恭一到程咬金家,就向程咬金做揖磕头拜年:「祝程大人身体健康,过年愉快。」程咬金见状也当即做揖磕头说:「我是个老粗,前段时间咱两闹矛盾,完全是我的不对。」说著说著, 两人平时积累的一肚子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後来这事儿传到了民间,大家都觉得这是件好事:亲戚朋友之间难免有拌嘴赌气的时候,通过拜年消除平时积累的怨气,有利於社会和谐。於是就学朝廷官员的样拜起年来,拜年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夜饭都吃水饺年糕一大桌丰盛佳肴,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看春节联欢晚会

  • 中国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 答:1、腊月二十三 祭灶:在我国,春节的准备工作从祭灶开始。祭灶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过去,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代。人们认为,“...

  • 春节的老习俗名称和做法。急
  • 答: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 答: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

  • 春节的来历?最好是详细一点的。
  • 答: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 春节的来历与习俗30字
  • 答:1、来历: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2、习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

  •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 答:1、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祭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春节的含义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祖,春节习俗有很多,比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

  •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
  • 答:春节的由来和风俗 1、贴春联。春bai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

  •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是什么
  • 答:你好,1. 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2. 在春节...

  •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 答:春节习俗 主要内容有:守岁、吃年饭、拜年、说吉利话、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走亲戚、闹社火等习俗。春节的年饭,因地而异。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多吃饺子,名曰“更岁饺子”;饺子煮面条,名曰“金丝穿元宝”。南方则...

  • 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习俗和由来
  • 答:春节贴“福”字,是我国平易近间由来已久的风尚。为了更充实地表现这类神驰和祝贺,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暗示“幸福已到”“福分已到”。4春节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年长周期...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联系邮箱:god-loveme●163.com(把●换成@)
    Copyright© 汇潮参考网